Reflection of Corruption May Not Win
《不得贪胜》读后感
李昌镐九段笔下的文字,含情脉脉,却又如棋如人,静如深海。
棋盘上,“官子天下第一的李昌镐”,越到后来越能够发挥出力量;笔墨间,记忆碎片,连接组合成光滑的绸缎,越到最后,越能体会到那文字的力量,忍不住再往回翻看。不得感慨,李昌镐九段,驾驭文字不逊于棋子,书中棋里棋外“不得贪胜”的哲思,贯穿始终,耐人寻味。
赛场的李昌镐九段不苟言笑,棋风稳重厚实,因此媒体也乐于冠以各样各样的称号,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石佛。仿佛所有取得非凡成果之人都会被媒体舆论,要么塑造成一厢情愿的苦心孤诣,极尽渲染所付出非人的努力与孤独,亦或是天赋异禀,极力刻画其天赋,遥不可及。留给常人的只剩下赞叹与崇拜,而失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机会。
李昌镐九段不认为自己是天才,虽有谦逊,但更多的是其开阔柔和的角度,而李昌镐九段围棋内外所思所行,也绝不是石佛二字可以所概括。
年少学棋,无需背负父母的执念,只是怀着热爱与期许上路,正如石佛笔下所言:“才能是一棵树,它既贪婪又挑剔,以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为生。在家人用浓厚温暖的爱围成的城堡中自由成长起来的孩子们,思维会更加开阔,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趋向柔和。相反,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急切地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心愿,想让成功的理想在下一代中实现的人,那么孩子便会在无止境的学业压力中,在充满各种压抑的痛苦中成长。那样他们很容易陷入偏激,世界观也会变得极端。”
在欣喜地融入这个围棋世界,李昌镐的爷爷并未急着给其找一个老师,而是带着昌镐去各个棋院和形形色色的人对弈,无论输赢,对于这个孩子,长辈们毫不吝惜赞美,这些赞扬和期待,并没有让昌镐迷失,爷爷在对弈之后给对方的烟和炸酱面,也变成了日后李昌镐九段对手的理解,善意和尊重,成为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。年少成名却无轻狂,突破瓶颈却不自满,巅峰荣誉却无贪恋,低谷探索却无消沉。
师傅曹薰铉在巅峰时将9岁的李昌镐收为内弟子, 结下师徒之缘。彼时,韩国围棋并非在世界中心,随着曹薰铉九段,1989年取得了应氏杯的冠军,这场胜利使一直处在边缘地带的韩国围棋进入到世界的中心。
站到人生顶点的曹薰铉九段出任意料地说:“从今往后,该昌镐看着办了吧! ”
之后“300次对局的师徒大战,看着头衔一个接一个地交到了弟子手中,老师有时也会面带苦笑。但是老师从没有后悔收我为内弟子。”
书中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胜利,只是以一些数字数据带过,并无贪恋。这些“人生最美好的瞬间”,并不是获得巨额奖金的世界级大赛冠军的时刻,最美好的瞬间是国家对抗赛。
两次农心杯为国而战守孤城,也是石佛是最着重笔墨的。
师傅曹薰铉九段当年为国而战,伴随着韩国围棋兴起,影响潜移默化,在大李心中这份荣誉重看的极重,国家荣誉重于山,是那份传承不变的家国情怀,已经享尽围棋能拿到的荣誉和荣光,当时战绩也不好,内心却有源源不断,生生不息的力量。彼时师傅为韩国围棋崛起一往无前,十五年后,二十年后,大李两次孤身为国而战守孤城,守住韩国围棋的荣誉。
不由感慨曹薰铉九段的超然,时境过迁,曹薰铉九段在有24年烟龄,下定决心说要戒烟就一把掐面了烟头,通过登山来加强身体锻炼,大李难以忘怀,我同样被这决断所打动。
当人们惊喜的发现,石佛变成斗士,会在序盘、 中盘大胆地拼杀。那些曾经想下、想使用的战术,以及因为棋局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而没有下过的招数,现在大胆地下出来,这是职业棋手内心的一种渴望。”
李昌镐九段从胜利之路,走向探索之路,而贯穿始终的是其中的哲思。
师徒二人无论颠峰,低谷,没有消沉,畏缩,以着极大的热情与热爱在赛场上。
李九段最后写给“永远的人生伴侣”,“―辈子一起吃饭的女子”,与自己的妻子相识相知,充满温情,“婚礼上也仅邀请了我的老师和师母参加婚礼。因为他二位对我来说就如同父母一样,并没有违背一开始说只邀请亲人的约定。“
读书悟道,学无止境,从未停止,李昌镐九段,书中棋里棋外的哲思与广遂让我折服。
李昌镐九段自己的笔下所
“您认为围棋是什么? ”
“我认为围棋就是不断向远方前进。”
现在我仍然是这么认为的。
“我的围棋之路现在还没有走完。我也不确定这条路到底有没 有人能够真正走完。”
“围棋,就是向着“神之一手”,对无止境的“完成”的追求。 在这条由我自己选择的路上,我一刻不停地走来了,并且在我自己决定画上句号之前,我将会不停息地持续这段旅程。”